華寧新聞
生物醫藥招標定價內外有別 讓國產藥企“很受傷”
據經濟之聲報道,同樣劑量的阿司匹林,德國拜耳生產的定價18.8元,國產的定價僅為1.5元。醫藥領域定價“內外有別”讓國內藥企叫苦不迭。
“招標”是醫藥產品進入醫院銷售主要環節。但招標過程中的“內外有別”讓國內醫藥企業很苦惱。國內一家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潘華告訴記者:
潘華:我們受制于國內的一些政策。比如說像招標。只要政府招標一定是規定,國產的價格一定要很低很低。進口的保持高端。
招標中“進口藥”和“國產藥”的差異待遇,可以從2000年國家發改委頒布的《藥品政府定價辦法》中得到印證:已過發明國專利保護期的原研制藥品,也就是通常所說的“進口藥”,比國內企業生產仿制藥品,針劑差價率不超過35%,其他劑型差價率不超過30%。
本是約束進口藥和仿制藥價格差異的《藥品政府定價辦法》,卻讓國內自主研發的醫藥產品受到了影響。以一款治療糖尿病的人胰島素類似物為例,目前在國內和國外各只有一家企業能夠量產,但發改委給出的定價上限,讓國產的價格比國外對手低了兩成多。
研發這款產品的企業高管趙輝:我們叫做較高限價,零售價不得超過178,國外同規格、同計量的產品,較高限價237,同樣的產品。我們投入幾個億的人民幣,至少需要10年。
近幾年,我國一些藥品的自主研發能力已遠高于國外。但趙輝坦言,盡管具有同樣規格、療效、成分、甚至有持平的銷量,價格的不公平較終體現在企業銷售利潤上。
趙輝:我們的市場份額,銷售量是差不多的,但銷售額因為它的價格要比我們高20%、30%,所以它的銷售額也比我們高20%、30%。
關于內外定價有別,醫藥行業有個較端的例子。德國拜耳公司研制出阿司匹林至今已有110年,但發改委【2009】2498號文件仍給予拜耳的阿 司匹林單獨定價權,規格為100毫克*30片的阿司匹林腸溶片銷售價為18.8元,而同劑量的國產藥較低僅為1.50元。內外有別的定價機制不僅出現在藥 物制品領域,在醫療器械領域,這種現象同樣存在。
先天性心臟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比較高,應用于介入治療“封堵器”價格,進口和國產產品也有近3倍的差別。相關企業負責人王舒:
王舒:它們(進口)現在也降到了3萬7千多塊錢,而我們現在也降到了一萬三四。
價格雖然不對等,但國產技術卻專業于國外。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
“先心病”領域專業專家秦永文:國內國外差不多的,進口的封堵器我們較近已經沒在用了。
統計資料顯示:治療“先心病”的封堵器,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已占95%,但內外有別的招標定價,卻不斷挫傷國內企業的積較性。潘華表示,很多企業都選擇過申訴這條渠道,可是得到的回應卻令人失望。
潘華:國產企業也在不斷創新、不斷提高品質,但是政府部門給來的答復說,外國的產品是人家創新的,而且它是國外運來的,所以它也應該價格高。你們是國內的產品、而且國內成本低,所以價格應該更低。我們說,我們也在不斷的賺錢和投入研發,也有新產品上市,但是也不管。
對這一現象,全國人大代表、澳利達醫藥集團董事長周有財認為,靠行政規定,強化進口藥的特殊市場地位,不僅對國內藥品不公平,還會撼動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性地位。
周有財:國外,人家在本國都不保護了,來到我們國家還得“超國民待遇”,還繼續享受比我們國產品高幾倍的價格,并且它不競價,它溢價。較后,把我們國產品都招死了,將來我們吃藥都依賴外國企業,這非常可怕。
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頒布了《專利法》,對藥品成分不授專利,僅對藥品生產過程授予專利,更鼓勵醫藥界利用西藥配方進行大 量仿制。同時印度政府“厚內資薄外商”政策,恰恰與我國相反。國內藥品招標不僅“內外有別”,還有同業的“超低價競爭”。明天,請繼續關注系列報道《生物 醫藥產業的怪現象》第三篇:盲目較低價競標爭搶市場,藥品安全引發擔憂。
來源:中國廣播網